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卫琳 通讯员 张婷婷)昨日,厦门医学院药学院辅导员郭林凯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一袋252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踏上生命之旅,去挽救一位等待生命曙光的血液病患者。郭林凯成为我市第15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就像十年前种下的一粒种子,在这个春天发芽了一样,我很高兴当年做出的决定,贝搏体育入口在此时此刻有了最好的结果。”昨日,郭林凯开心地分享自己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心。那是2015年,他刚上大学,在一次造血干细胞宣传入库进校园活动中,第一次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虽然非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吻合率极低,但如果不先成为‘分母’,怎么能成为帮助患者的那个特别‘分子’呢?”抱着这样的想法,郭林凯毫不犹豫地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
此次捐献,是郭林凯第二次与患者配型吻合。2018年,他也曾接到通知,准备为患者捐献,但在接受高分辨检测后,捐献因为一些原因终止了。那次,他事先做了大量功课,去学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方法和原理。虽然心里有些遗憾,随着了解越深入,他的捐献意愿越坚定。
这一次初配吻合后,市红十字会先后在首次通知时、体检通过时和确定捐献日期时,三次向他确认捐献意愿。每一次,他都坚定地表示同意。根据造血干细胞捐献双盲原则,在整个捐献过程中,捐献者并不知道受捐者的信息。但在郭林凯心里,不论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不会影响他的决定。
他还为患者写了一封信。信中,特地手绘了厦门街头盛放的三角梅。“三角梅的花语是坚韧不拔、顽强奋进,希望这份活力和精神可以传递给患者。”郭林凯说,这次捐献其实是他与患者的“双向奔赴”,“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完成捐献,这段时间我经常运动,以前失眠、肠道敏感等小毛病都有改善,身体变得更健康。”
虽然研究生就读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郭林凯觉得,自己和医学很有缘分。18岁那年,他选择以献血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成人礼,并保留这一习惯至今,每年定期献血。研究生毕业后,面对三份录用通知,他选择进入厦门医学院当辅导员,做医学生的引路人。他还在24岁生日时做了器官捐献登记,要为医学事业多做贡献。
郭林凯说:“能挽救一条生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医学院的辅导员,我将借这次捐献的机会,贝搏体育入口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们普及造血干细胞知识,也会动员更多同学、同事加入进来,帮助更多的患者。”